用举国体制《夺冠》打爱国主义鸡血
用举国体制《夺冠》打爱国主义鸡血
观看墙内国庆档电影《夺冠》是为满足自小的女排情结,再看《夺冠》,已经是轻舟已高万重山的感觉。这部电影以女排五连冠为主线,以郎平为主要人物贯穿全片,其体现的女排核心精神是“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的集体主义,其创作意图是爱国和励志。八十年代初,墙国改革开放伊始,国人特别渴望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而通过体育比赛夺冠的方式,最容易让国人自嗨,满足低廉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怀。因此,以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去世界大赛夺冠,似乎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行的做法,比如前苏联,前东德,都是当时的世界体育强国,这些国家运动员的表现让中共国羡慕不已。因此为了让中国运动员去世界赛场争金夺银,国家体委在培养运动员方面不遗余力,尖子运动员更是被国人视作人中龙凤。而在球类比赛方面,中国运动员在乒乓球和羽毛球上长期雄霸世界,而三大球则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当时女排能拿到拿到世界冠军,简直就是给中国人打了针强心剂,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的神勇表现似乎说明中国人可以很牛逼,以至于中国女排在运动场上的每一次表现都牵动着国人的神经,看着女排一次次夺冠升国旗,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的幸福,因为伟大的党教育人民那面五星红旗比生命更重要,用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英雄事迹打爱国主义鸡血是党国最成功的洗脑教育。由此可见,这种在竞技体育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制度,甚至国家意识形态之间,建立了一个的奇怪的逻辑:金牌运动能激发更强烈,更忠诚的爱国主义,而更强烈,更忠诚的爱国主义又必然孕育和培养出更多的爱国体育选手,这是一个金牌与爱国的恶性循环。将这种逻辑推向极端,则体育与政治融为一体,运动员也成了政治工具,而中国女排作为党国的政治工具被运用到了极致。在这种举国体制下,运动员首先要感谢国家,从而变成体育爱国主义的荒诞逻辑。作为运动员,到最后必须变成拿金牌的机器,如果拿不到,就证明还不够爱国,比赛成绩的高低,与国家的认同程度,民族素质的优劣,爱国情怀的多寡息息相关。2008年中共国借举办奥运会东道主天时地利人和,金牌数目一举超过美国,中共国的宣传机器把这件事,跟“民族复兴”、“大国崛起”、“制度优越”扯在一起,让十四亿韭菜倍感自豪地赞美镰刀。
几十年“爱国主义”洗脑教育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教育让中国人以为,中国人生在这块土地上就是为了爱国而来,爱国是做人的道德内容,是最高逼格,不爱国就不是一个中国人,于是,在中共国只剩下爱国的韭菜了。
勇敢的小猪
2020/10/21